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4月支付机构备付金交存环比回升-天天热文

2023-05-23 07:52:44 北京商报


(相关资料图)

连续两个月大幅走弱后,4月支付机构备付金交存余额有所回升。5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央行官网近日公布了最新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非金融机构存款(备付金)规模为23142.88亿元,较2023年3月回升近391亿元。但相较于2023年1月数据27089.29亿元仍有较大差距。

北京商报记者根据央行披露的信息梳理发现,自2019年初支付机构备付金被要求100%集中交存以来,备付金交存规模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走势。2021年12月,备付金交存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关口。2022年年间,备付金交存规模仅有3月至5月的三个月间回落至2万亿元下方,最高规模则发生在2022年1月的25040.69亿元。

2023年以来,备付金交存规模走势呈现较大差距。而最高规模同样在2023年1月产生,备付金交存规模达到27089.29亿元,这也是自备付金交存之后出现的最高数据。随后2月相较于1月大幅回落超4022亿元,随后3月连续走低至22751.85亿元。连续两个月下降后,备付金交存规模在4月回升至23000亿元上方。

为什么备付金交存规模会在不同月份呈现这一差异化走势?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备付金交存规模与支付机构的使用频率和交易规模正相关,整体还是呈现了季节性特征,2023年1月刚好是农历新年,支付机构交易量上涨后备付金交存规模产生了比较高的增幅。

“2月、3月返工返岗,支付交易量回落带动备付金交存规模下降。但同期消费复苏,叠加各类刺激消费政策频出,备付金规模下降较为明显后企稳,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层面。”王蓬博补充道。

备付金交存规模走高背后是支付机构交易量在支撑,消费回暖刺激支付机构交易量这一情况,也得到了支付行业从业人士王瑜(化名)的认可。王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近两年来其所在的支付机构也在努力拓宽支付场景和商户规模,以此推动交易量上升。尤其是节假日、小长假等消费旺季,更是各家支付机构紧密布局的黄金时刻。2023年一季度,线下消费市场全面复苏,支付交易量上涨在公司财务数据中也有体现。

不过,王瑜也在采访中提到,支付市场就像是一块“蛋糕”,总量是有限的。同等条件下的竞争中头部机构更具优势,中小机构需要持续寻找机会以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所谓备付金,通俗理解就是用户通过非现金支付方式在线上、线下购买商品或各项服务时支付的货款,期间由于到货、提现的时间差而存放在支付机构账上的资金。早在2017年1月,央行便对该部分资金作出了集中交存的规定,交存比例也逐步提高至100%。

备付金集中交存,是为了防范支付机构违规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是对消费者与商户合法权益的共同保障。与此同时,备付金集中交存带来的支付机构收益模式的改变,也让支付行业格局产生了变化。在过往大量预付卡机构退出市场的原因中,有观点认为其中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备付金利息收益的减少。从近几年的监管动作来看,仍有支付机构因为违反备付金管理规定遭到央行严厉处罚。

对于备付金交存规模的后续走势,王蓬博认为,头部知名支付机构是备付金交存规模的重要支撑,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不难发现,备付金增速是有所下降的。同时由于移动支付覆盖场景和使用人群频率不断提高、固化,备付金交存总量仍然能保持较高规模。后续要看移动支付长尾效应的持续时间,以及对支付场景的渗透程度,预计短期内仍然会保持现有的规模,但随着消费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或许增速将持续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