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关注:ChatGPT能否代替老师吗?如何真正赋能教与学的变革?
“学生的成长应该有量化的评价,也应该有有温度的评价。我们不能简单地只通过数字来衡量学生,而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全过程、全域来评价学生,使得学生在学校成长和发展的点点滴滴可以被看得见,而且能够被很好地记录,使得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尹睿说。
方圆教育总校长黄慧珊则提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我们有一个宗旨:如果这个技术可用可不用,那么就不用,因为我们不希望技术成为老师的负担。但是我们如果使用之后能够让教与学真正发生变革,那么即使最初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也要努力向前推进,要破解难题,要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提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翼鸥教育创始人宋军波认为:“ChatGPT的出现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今天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还只是停留在教会孩子写一篇300-500字的文章,那这样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没有任何用处,因为ChatGPT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希望教会孩子的是如何利用ChatGPT写出超越ChatGPT的创新性文章。教育的目标要从原来培养孩子具有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跨越到培养孩子具有创新地与人工智能共同合作的能力。”
以下为《技术赋能教与学的变革》沙龙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尹教授是我们的基地学校专家,从我们课堂教研就开始参与了指导,观看了前面的活动,不知道请尹教授有什么建议呢?
尹睿:刘晓文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课堂,师生们向我们展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听完课堂和成果展示之后,我能明显感受到数据对于教与学的赋能。
数据赋能在《认识面积》这一堂数学课中得到了凸显。在课前,老师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然后通过预习数据了解学生学情,从而预设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老师非常巧妙地设置了探究图形面积的操作活动,然后通过操作数据来直观显示学生对于面积概念的建构情况,并且通过分层练习来展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数据赋能在项目式活动中也得到了显现。通过网络空间记录学生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比如开展项目之前的调研,围绕着项目进行的问题探讨,以及成果的展示。数据赋能让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被跟踪和记录,使学生的成长被看见。
主持人:尹教授从数据赋能以及过程记录方面进行了指导,这方面我们确实在持续努力,不知道郁教授有什么看法呢?
郁晓华:我特别欣赏方圆实验小学设计的方圆“思圆”智慧课堂教学基本式。在技术赋能方面,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撑教与学;在核心素养方面,老师又能够关注和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刘老师的数学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方面。借助技术,老师能够获得及时反馈,能够根据反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展望。技术(尤其是平板等个人终端设备)把学生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然后传输给老师,让老师能够观察学生在练习时的思维演进过程。
另外,在项目式活动中,方圆实验小学的学生结合广州特色打造了云厨房,结合地方的区域特色做了出色的项目设计,学生们在调研资料查询、数据处理、方案核算等方面都表现非常不错。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学生们的技术能力很强。
我很欣赏这个模式,但也想再提一些改进建议。
第一,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个模式的一个关键点是引导学生思考好问题,这不是一个关于技术的问题,而是与核心素养相关。老师怎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在这一方面刘老师仍然需要加强。
刘老师和备课组做了充分的调研,对于学生的预设情况准备充足。但是我关注到课上有一个学生提到了一个问题——用尺子测量的方法来比较面积。这个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问题,比如,如果用尺子测量,那如何计算面积?所以我觉得刘老师可能没有抓住这个问题点。我们不一定要在本堂课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可以引导学生做更多的思考,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其实很考验老师的功底。
不同的孩子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怎样引导不同的群体?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把较为具象的思考做抽象的提炼,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于课本以外的知识进行发散。
学习科学指出,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其实老师在课堂上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探究心理,学生有可能会借助探究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第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刘老师虽然通过杯子、苹果等实物引申到了生活的场景,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是就图形论图形,相对来说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场景。数学知识最后还是要回到实际的生活中间,因为学科知识来源生活,学生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培养学生,除了需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要注意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怎样思考的,学生需要把抽象的知识转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第三,培养有领导力、组织力的人。中国要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声,我们现在需要培养的是有领导力、组织力的人。项目式学习是国家课改主推的教学模式,方圆实验小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错,但引进技术之后,我们除了可以查找资源、记录过程性数据,还能够做些什么?
在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平台支持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或许能够在我们给他提供答案之前,借助网络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探索更多的可能,进而培养学生求解问题、组织相关的资源来为自己服务的能力。
借助技术记录、存储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数据,结束之后对其进行反复打磨,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可能把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的差异化发展评价出来,比如哪些孩子发展出了领导力,哪些孩子发展出了技能方面的能力?哪些孩子发展出了沟通能力?我们也许可以制定一些差异化的评价标准,技术也许可以支撑这种差异化的评价。
主持人: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十百千万”的项目成立一年多来,基地专家团队一直在指导我们的实践,今天焦建利教授团队的任芬兰博士,也到了现场,想听听任博士对于我们从最初筹备一路走来的变化,有什么想法?
任芬兰:这一路走来,我看到了非常多的变化。
第一,这是生活跟学科知识融合得很好的两道菜。如果把这两堂课当成是两道菜,那么这两道菜都非常好。数学课把生活味跟数学味这两个调味料调和得越来越好,在信息技术应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流畅度越来越好。“云厨房”非常生活化,让我惊讶的是学生真的找到了相契合的生产部门,能够真的用自己的数学技能计算客流量,我上小学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达到他们这样的高度的。
第二,这是有温度的技术赋能课程。我们其实一直在尝试,也在试错。数学课上学生们拖拉图形的时候,也是在试错。但我更想说的是,学生可能是在用艺术的眼光摆图形,同时也是在用数学的思维看科学的严谨性,这个过程中其实有非常复杂但又很生动的交错。另外,老师一直在迭代选择技术跟工具,数据是公开化的,管理的过程也是公开化的。在公开的数据展示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及时纠错,也给予新知识的巩固。这个过程不再像过去只看到学生对了几道题、错了几道题那样生硬冰冷,而是把数据跟教学的过程进行了融合。所以说,我今天看到的是有温度的技术赋能课程。我们现在对于人工智能进行了很多的讨论,但是人工智能可能只是数据模型,有温度的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第三,今天让我受到比较大触动的一点是,很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尤其是在数学课上。当然课堂上也会发生比较特殊的情况,有些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发生了一点冲突,这是会在真实的课堂上发生的情况,所以老师的引导和启发非常重要。
以上三点就是今天我从这两堂课里看到的进步。我还想说的是,整个过程其实探索的是方圆实验小学学生的特殊学情。即使都是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也都是数学等学科,但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是不一样的。方圆实验小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技术的赋能和帮助,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很高,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怎样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发或创造更深层次的教学过程。整个过程对于老师而言也是非常宝贵的。
主持人:尹睿教授一直对我们方圆实验小学非常熟悉,所以我想再请尹睿教授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做指导。
尹睿:通过今天的展示,我们非常鲜明地看到了学校智慧教育文化的成型,学校打造的方圆“思圆”智慧课堂教学基本式和“三高”智慧课堂教学策略,在今天的两个活动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数学课的课堂上,师生之间高频对话,老师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项目式活动里,老师设置了跨学科的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里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两个活动都特别好,但对于学校接下来的发展,我想提两个建议。
教育信息化正在不断深入发展,进入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时期,数据作为驱动的要素,其作用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重视。那么接下来学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数据赋能的作用?学校可以聚焦两个关键点。
一是怎么用好数据。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老师是有数据意识的,会把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数据留存下来。我们想要通过数据进一步赋能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用好数据,这个数据能用来说明什么问题?比如,怎样将数据与学生的培养紧密结合?学校要培养的是创新型的人才,那么这种创新素养的培养应该如何借助数据落实在课堂教学?学生在项目式活动中的表现应该怎样以数据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可能是下一步需要具体化和量化处理的地方。
学生的成长可以有量化的评价,但也应该有有温度的评价。我们不能简单地只通过数字来衡量学生,而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全过程、全域来评价学生,使得学生在学校成长和发展的点点滴滴可以被看得见,而且能够被很好地记录,使得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二是怎么合理分析数据。老师要思考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之上,我们怎么能够分析好这些数据。数据量是很庞大的,数据跟数据之间也有联系,我们怎么建立一种比较合理和客观的联系?接下来我们可能需要建构很多有关学生层面的模型,这会涉及到技术层面的推动,也会涉及到作为学科教学专家的老师这一层面的指引,需要多方协同完成。
主持人:翼鸥公司是一家有独特教育理念的教育科技公司(技术开发公司),它强调:培养独立自律的学习者,过去一年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磨合与碰撞,依托ClassIn平台实现技术赋能教与学的总体目标。作为ClassIn的总设计师、创始人,瓜总,您一直在寻求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结合点,不知道今天的活动有带来什么触动呢?
宋军波:非常感谢方圆实验小学的老师在课堂上使用ClassIn的产品实现了各种丰富的教学,让我大开眼界。今年2月7日ClassIn LMS发布,距离今天不过两个月的时间。虽然整个ClassIn LMS是按照新课标、按照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型设计的,但我判断能够将ClassIn LMS理解并运用起来,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我脑袋里的想法还停留在LMS的功能仅仅能够满足老师课前课后的作业和答疑需求,但是在今天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刘老师设计的课程,它非常巧妙。老师用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在课前课后能够很巧妙地贯通起来。刘老师已经可以完整地设计多个教学环节,并且让多个教学环节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目标,这确实让我非常吃惊。
在这堂课上我也看到了一个另外的现象——学生人手一台终端设备。虽然学习终端进课堂是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但作为一家技术公司,在全球范围看教育科技的发展,我们知道学习终端是一个必选项。虽然它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人类未来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计算机将协助共同解决的。
我们大学毕业之后,除了签名已经很难再写一个字了。今天的孩子们需要掌握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何应用信息化的工具解决信息化时代的复杂问题,这是他们要掌握的基础技能。
在课堂上我看到方圆实验小学的老师已经有了一些可能在大家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不是技巧的技巧。比如,如何进行课堂气氛的管理?如何在设备有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干涉?如何利用互联网设备使设计出来的课程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我感知到老师们已经在应用这些新工具做创新型的课程研发了。我认为这些非常重要,这些可能在方圆实验小学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放在其它地区、其它学校可能就是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大问题。我们非常希望后期能够跟方圆实验小学共同进行总结,将经验分享给全国范围内其它的学校。
另外,对于技术赋能的下一步发展,刚才郁晓华教授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利用数据更多地反映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沟通过程?如何利用数据发现学生们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如何利用数据给学生提供探究和学习的空间?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技术领域其实也有很多的探讨。
在下一步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和方圆实验小学一起走得更远一些,让我们的课程质量,不仅仅能够领导我们国家的信息化科技发展,甚至也可以领导全世界的教育数字化应用实践。
主持人:技术想要赋能教育,设计的产品一定要贴合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感谢瓜总一直以来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他们是对教育非常有情怀的团队,有感兴趣的学校,也可以向他们的团队深入地了解一下。
主持人:作为方圆教育的领航人,黄校长又是怎么看待智慧教育通过技术变革教与学的问题呢?
黄慧珊:如果说我们平时的探讨研究是关起门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那么我们今天则邀约到了专家还有同行来一起探讨。将今天的活动作为引子,刚才尹睿教授、郁晓华教授、任芬兰博士、宋军波先生和我们一起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赋能教育这个问题。大家的点评和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茅塞顿开。特别是在今后的发展中,怎么样更聚焦于综合素养的评价,怎么样用技术赋能?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问题,也需要我们认真地再做思考。
从探索智慧课堂的第一天开始,可以说我们整个学校从上而下、从下而上已经经历过几轮的研讨培训,不断打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研究落脚点,除了要学习技术如何运用,其实更多地还要依靠老师在教育理念方面的理解,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观念,好老师好问题才是一节课最关键的地方。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是我们的一个常态课,在学科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赋能的过程当中,其实主要聚焦在三点。
一是如何运用课前的预习。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之下,学生如果能够自己多学一点,把难点留在课堂上,就能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共同的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二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收集数据,能够帮助老师更清晰地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和情况。
三是分层练习的推送。对于今天数学课上的分层练习,我们其实有更多的期待。我们希望在每一节数学课、英语课剩下的3- 5分钟里都能有分层练习的反馈,这能够让老师更好地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主要聚焦在以上三点。另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我们有一个宗旨:如果这个技术可用可不用,那么就不用,因为我们不希望技术成为老师的负担。但是我们如果使用之后能够让教与学真正发生变革,那么即使最初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也要努力向前推进,要努力破解难题,要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提升。
比如,今天我们在数学课的一些环节使用了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移动图形,这些都是只有书本和粉笔的课堂时代所不能实现的,所以我们认为要使用这种技术。
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重点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到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我们可能对于平板、手机、电脑等设备有很多焦虑,特别是家长可能会担心网络成瘾的问题,担心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时候,信息技术的使用是绕不过去的。既然绕不过去,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还小的时候就让他们知道: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用好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最后,我介绍下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方面我们学校最近在做的两件工作。
一是在探索信息素养专题的校本德育课程。我们把关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运用认知方面的问题等作为我们的德育课程,包括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等。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借助讲故事、微课讨论、辩论会等方式,引入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课,从小培养学生健康地、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二是面向“实证——反思”智慧教研模式。我们作为一个智慧研修的基地,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努力,和更多人一起探索,出现更多的样本,这样我们便能够在信息技术赋能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稳。
主持人:专家们的指导说明了,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是一条可行之路,也是必行之路,让我们一起为新时代的变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主持人:最近,网上很火的ChatGPT出来以后,大家都担心技术会不会取代了老师,作为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未来会有什么期待呢?要不我们请各位专家,用一两句话,说说对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期待?
郁晓华:不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我始终坚信,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肯定强不过老师。想要做有温度的教育,想要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还是得需要我们的老师具备相关的理念和增长相应的技能。
方圆实验小学未来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考虑清楚怎么用技术说明新的模式是一个有效的模式,怎么用技术发现新的模式还存在缺陷的地方,怎么用新模式促进学生的发展。方圆实验小学在强大的ClassIn的助力下,技术支撑方面已经不存在问题了。学校更加需要关注的是技术背后的数据,数据帮助我们发现教学的问题,对学生做更好的评判和诊断,促进学生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
宋军波:作为一个技术公司,ChatGPT刚产生的时候,我们专门对它做了一些技术和学理分析,结果非常震撼。这种大规模的语言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工智能会涌现出一些我们原来认为只有人类才拥有的能力,如教育学上所说的定义、发现规律,甚至无中生有的能力。
下一步ChatGPT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无法在今天做出假设。ChatGPT是否会取代老师?我们也认为这个问题不必去考虑,因为老师的工作就是育人的工作,如果ChatGPT能够完成育人的工作,那么它可能就可以取代人类,所以我们考虑这个问题没有太大的意义。
当然从目前的技术分析结果来看,我们认为ChatGPT的能力是有上限的,因为ChatGPT的能力取决于人类的知识总量,但其实人类的知识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并不在当下的文字或视频记录当中,所以我认为也不必对ChatGPT是否会取代人类的问题过于紧张。
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ChatGPT的出现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今天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还只是停留在教会孩子写一篇300-500字的文章,那这样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没有任何用处,因为ChatGPT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希望教会孩子的是如何利用ChatGPT写出超越ChatGPT的创新性文章。教育的目标要从原来培养孩子具有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跨越到培养孩子具有创新地与人工智能共同合作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方圆实验小学所探索和带领的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我认为是极其重要的。
任芬兰:老师除了拥抱技术的变化,也要相信数据的力量,老师除了要有温度,也需要更有智慧,因为有时候人工智能会一本正经地忽悠你。老师怎么样更好地甄别和使用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怎么样有效和高效地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作为自己的教学利器或平常生活的利器,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所以在接下来的时代,老师需要去拥抱变化,跟人工智能一起共生共存。
尹睿:最近ChatGPT备受热议,再一次引发了人工智能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师,这句话我非常认同。因为老师直面的是我们的学生,能够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老师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老师的角色和地位毋庸置疑。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当然会对老师的一些工作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抱着一种人机协同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老师不要排斥,要知道新技术引进之后应该怎么转变自己,怎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未来课堂可能会出现两种场景。
第一种场景,高智能化的智能技术进入到课堂之后,跟老师同台联袂进行一堂课堂教学。我觉得这对于技术而言、对于老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老师可能更多做的是一些组织性的、创新性的工作,技术可能更多做的是知识讲授层面的工作。
第二种场景,人工智能跟老师进行协同教研,这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且能够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创造性的建议。
我个人认为,智能技术出现以后我们怎么做到人机协同,这可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黄慧珊:变是永远不变的主题。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根本上还是要培养孩子的创新素养。我们的孩子还要成长一段时间,将来他们面对的社会可能已经不是今天的ChatGPT了,ChatGPT可能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迭代升级。所以,我们学校整个课程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希望在这一条路上,信息技术赋能能够让老师和学生都得到成长。